6月15日下午⛹🏿♂️,美国杜克大学癌症生物学博士😋、前诺华制药(美国)实验室负责人李治中(笔名“菠萝”)做客药学大讲堂,主讲“抗癌新药研发前沿和趋势”。李博士机智幽默又极富亲和力🏊🏻♀️、感染力,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兼具科学性和趣味性的精彩报告。凯发娱乐院长周德敏教授亲自主持报告,张红梅☎、余四旺、董甦伟👨🏼🏫、刘涛等凯发K8领导老师与近百名同学令现场座无虚席🐾🧑🏼🦰。
周院长说到,他在与李博士相识之前就非常敬佩这样一位既有深厚科学素养,又有强烈人文情怀的著名学者和科普作家。周院长简要介绍了李博士在癌症生物学和抗癌新药研发方面的丰硕成果,让大家对李博士的报告更加充满期待。
李治中博士首先从癌症的特点入手😼,将癌症比作人体内做坏事的“犯罪分子”👨🏻🍼,幽默地阐释了癌症的成因和难以治疗的根源☦️。李博士说,治疗癌症有四大挑战——多样性🤌🏼、相似性、异质性和低可及性,针对癌症的疗法也就必须解决这些问题✍🏼。而自上世纪以来,癌症疗法的更新就伴随着人们对癌症认识的逐步深化——从最初认定为“异常增殖的细胞”💼,再到“基因突变”,又到如今的逃脱免疫监控👨🏿🚀🙆🏼,认识的更新催生了疗法的更新🌊:早期的化疗💀、放疗,如今的靶向治疗👰🏽♀️、免疫疗法等等🧝♂️。
随后,李博士生动详尽地介绍了时下的研究热点——免疫癌症疗法的相关内容。李博士说👫🏼,如果把癌症比作犯罪分子,免疫系统就是“打黑除恶”的警察,我们试图治疗癌症时,不仅仅要瞄准犯罪分子,也应当把我们的警卫系统好好整顿一番。李博士从五个方面展开介绍免疫疗法👨🏼🎓:首先,介绍了免疫疗法的普遍性——它其实远比我们所想象的更加广泛,许多疗法也许并非单一针对免疫系统,但却伴随着免疫系统方面的积极效应🧱🤭;其次,免疫疗法广泛应用于“联合治疗”;第三,免疫疗法呈现出从“治疗”到“预防”的发展趋势——也就是说🌶🍌,现在科学家想要尝试在患者罹患癌症之前增强他们对癌症的免疫力🏊🏿;第四📀,免疫疗法的作用很可能与基于肠道菌群等的微生物密切相关,“Microbiome”正在成为研究热点🙎🏽♀️;最后🏊🏽♂️,过继性细胞治疗,包括CAR-T,也非常引人瞩目🦏。
李博士还从精准医疗的角度为我们解读癌症治疗🙅🏻👲🏻。李博士指出💠,病变组织的低响应率和严重的副作用是癌症治疗方法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李博士以抗癌药物“Iressa”为例阐述了不同人群基因组的差异对治疗效果的显著影响,而精准医疗的重要目标就是将正确的药物递送于适宜人群的适宜部位🛠。另一方面,药物并不能完全只针对肿瘤组织产生杀伤,所以增强药物的靶向性也是重要的研究🚡。此外🚴♀️,通过药代动力学研究来控制抗肿瘤药物浓度处于有效范围内也是一种新的思路。
在对专业知识深入浅出的介绍之外,李博士也与我们分享了他为什么做出了离开待遇优厚的诺华公司👨🏼🦲,转而走向癌症科普和公益的职业选择🤴。李博士说,儿童癌症是一个值得我们给予特殊关注的领域。在美国⚀,患癌症儿童的治愈率其实已相当高(达80%)♐️,但也伴随着愈后后遗症的高发问题。此外,儿童肿瘤与成人患病相比,还呈现出许多不同的特点🚬。瞄准儿童肿瘤的药物研发却受限于临床试验数目不足、研究样本匮乏等问题步履维艰。在中国情况又大有不同,目前儿童癌症的治愈率只有60%。同时由于人口基数庞大,实际罹患癌症的患者数目远远多于美国,在儿童癌症药物方面研发需求的迫切性极高🦨👷♀️,相比之下样本的可及性也更强👩🏻🍳。因此🕢,李博士选择回到祖国👩🏼✈️🍍,投身我国儿童癌症领域,在这种信念驱使下,李博士创建了“向日葵儿童”——中国最大的儿童癌症公益品牌,想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去改善我国乃至世界的儿童癌症尚严峻之现实👩🏻🏫。
在主旨报告之后,周院长点评说到🧗♂️:“这场报告让我觉得意犹未尽、感慨良多🤸🏽;李博士放弃在美国的优厚待遇回到祖国,是真正有情怀、有责任的科学家🪩。”在互动交流环节,一位同学问及捐献骨髓的意义👸🏽。李博士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讲述了他加入骨髓库并与一个孩子配型成功的真实故事🥰;他认为捐献骨髓对自身确实可能造成一点不良影响🛌🏻👩🏼💻,但是相比能够挽救一位患者生命的意义来说这点影响完全无法相提并论;他鼓励大家加入骨髓库📁,为绝望中的人们提供了一份潜在的生命希望。另一位同学则问及,科普写作到底要怎么写作💇🏼♂️🫄?李博士强调,他的科普写作原则就是“务求经典🤶🏿、可靠有效”🙆🏽♀️;每写一篇科普文章他都会阅读大量的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文献,“可能要‘吃’进去二十余本书才能‘吐’出来一本作品”。
李博士的精彩报告🤌🏽,生动展现出他的学识与情怀🧏🏽♂️、精神与追求🚴🏿♂️,令现场师生深受感动,也受益匪浅💚。
凯发娱乐团委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