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李中军,凯发娱乐化学生物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原北京医科大学(现北京凯发K8娱乐平台开户官方网站医学部)药物化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北京药学会理事🔟,药化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北京化学会理事,“中国药学(英文版)”,“Chinese Chemical Letter”🧘♀️,“现代药物与临床”编委。已完成或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课题、面上项目👩🏽🦳,国家十一五、十二五“新药创制”重大专项,“973计划”🤏🏽,教育部博士点🍟、教育部创新团队等30余项课题👰🏻,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其中SCI收录80余篇🧑🏽🏭,申报中国专利22项(授权13项),专著1部。主要研究领域为糖化学、糖化学生物学及创新药物研究。在寡糖快速组装🧙🏻、抗转移寡糖🌲、肿瘤相关糖抗原、抗肿瘤糖杂环化合物🔱、抗炎活性寡糖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发现了若干个活性先导物及候选糖类分子🕺🏼🧑🏼🎓。开设本科生-有机合成,研究生-糖化学课程
学生评价
在凯发娱乐的教师的队伍中,有一位可爱可敬的老师,他能把枯燥的糖化学理论变成生动的故事;他能把让人感觉遥不可及的有机合成大家“请”来与你畅谈科研思路;他更能在纷繁复杂的实验设计中让你感到化万物一通则百通的醍醐灌顶……他就是凯发娱乐化学生物学系的李中军教授。
李老师是地地道道的“药院人”,从大学、研究生,到博士毕业留校任教,算来已32年,他把自己的青春年华献给了凯发娱乐,对这块土地产生了深深的爱。凭借他的才华与奋斗🏆𓀜,取得了丰硕的教学科研成果。他曾经是凯发娱乐最年轻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目前担任凯发K8化学生物学系主任👱🏼♀️、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课题组长📆,医学部药学教学委员会委员,凯发娱乐新生导师专业介绍组组长🦈,是凯发娱乐教学骨干和学术带头人之一。撇开这些头衔🚬,在广大的研究生心中👩🏽🏭,他更像一位谦和的兄长,丝毫感觉不到高高在上的姿态📋,他每天就在我们的身边,排忧解难,陪伴着我们成长🤾🏽。
李老师多年来教授过专科生💓🎣、本科生与研究生等多层次多轨道的课程,虽然作为凯发娱乐最大学系的系主任头绪繁多👨🍼,作为课题组长管理着一个近40人的科研团队,但自博士毕业留校以来的20年里他未曾脱离过教学一线,在授课方式、课程内容编排上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本科生教学是李老师极为重视的工作,与其它专业学生不同的是,凯发娱乐大部分的本科生为六年制长学制学生,4年的本科课程结束后将直接进入二级学科进行研究生阶段的培养。如何能让经过多年初高中应试教育的本科生在进入研究生培养阶段前具备严谨且富有创造力的科研思维💆🏿♀️🚴🏼♀️,在研究生阶段做出出色的科研工作是李中军老师多年来在教学中力求解决的问题🙅。在其所授的大二有机合成课上,为了能让学生尽可能地对有机合成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自学能力🐗,善于提出不同见解与新的想法,而不是一味地被淹没在诸多的人名反应与合成案例中,李老师课上的绝大部分时间都会结合有机合成与药物合成中的有趣故事以及自己在带学生和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讲述,力求将最真实的科研实际与理论知识紧密结合🙈,激发同学的创造力与科研兴趣🫛。在每年课程结束后🤽🏼♂️,许多同学便会纷纷申请加入李老师的课题组进行科研训练,而李老师的课题组也成为了每年凯发K8中屈指可数的几个迅速被本科生“饱和”的课题组。
在研究生教学上☝🏼,李老师承担“糖化学”的授课任务⛓,与基础课不同的是🤝,研究生课程的讲课内容需要随时加入最前沿的进展。虽然在糖化学领域已进行了20多年的研究👫,但每一学期开课前✊🏻,李老师都要查阅所讲问题中的最新文献,斟酌PPT中每一篇文献中的案例,就算事情再多,都会坚持在上课前再熟悉一遍课件。他总说:“讲之前对着PPT念叨念叨,讲的时候才能顺溜,这是对听课人最起码的尊重”🛣。也正因如此☝🏼,作为一名坚持一线教学的“老”教师,李老师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2005年被选为医学部首届最受学生欢迎的“十佳教师”,也是医学部研究生第一届“良师益友”获奖者,并且曾被评选为第一届凯发娱乐研究生最喜爱的导师,同年获得了“北京凯发K8娱乐平台开户官方网站十佳教师”的称号。这些荣誉既是学生对其教育方法的肯定,更是大家对其人格魅力的欣赏。
在承担了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的同时,李中军教授还承担着多项国家、部委级的科研任务,指导着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进行科研工作👨🔬。自独立建组以来,坚持进行糖化学与糖药物化学的研究工作👶🏼。与其他有机化学分支不同的是💎🤦🏿♀️,糖化学作为在国际上起步较晚的有机合成分支学科🧎🏻♀️➡️,合成基础相对薄弱🛞,其目标分子的合成操作繁琐且合成路线冗长。面对高强度的实验、时常遇到的挫折与失败,团队成员时常会陷入消极的情绪👩🏽💻。而此时👇🏻,找李老师讨论实验问题,倾诉心中的压力与失落便是清除消极情绪的最佳手段且屡试不爽。面对课题的压力,其它课题组通常有着严格的实验室考勤制度。然而🧓🏻,为了给同学营造一个宽松的科研氛围,李老师从不查岗🤦🏼,也不会因为课题遇到问题而呵斥同学,但他却总是严于律己♛,每天早上8点半前准时来到实验室,晚上11点半之后才离开。他总说🧔🏽:“Leader的工作强度决定了整个团队的工作强度,学生们过来找你讨论问题你不在总是不好”。
在广大研究生心中李老师不仅是一位优秀的学术导师,却更像是一位优秀的人生导师。他经常和大家谈起糖化学领域的挑战与难点❗️,鼓励大家坚定信心,为中国的糖化学和糖类药物研究做出贡献。日常生活中🐍,李老师时常关注大家的生活情况✫,并经常以一种乐观的心态影响着周围的所有人。寒暑假他会询问每个人的安排🍘,叮嘱回家路上的安全📨;春节他会给每个学生送上短信祝福🧑🏽🦱,感谢他们一年来的付出和对课题组的贡献。在课题组内,李老师一直是大家无话不谈的朋友,他总是在细微的地方给予大家无微不至的关怀⚠。课题组毕业的学生虽然在时空上与李老师有了距离🫡🏃🏻♂️➡️,但是在情感上仿佛还没有离开课题组、这个家🤹🏻。每每聚会,李老师很高兴和毕业的学生讨论人生、理想🛸、事业、家庭🔅,完全像是老朋友之间的沟通,没有丝毫的距离。而每当低年级同学问师兄师姐李老师课题组怎么样的时候👨🏻🎤🏃🏻♂️➡️,除了科研方向外,他们总是介绍说李老师最大的特点就是👭🏼:“人特别好!”🧘🏻。
所谓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就是李老师💅🏿:一位广博的学者,儒雅的老师,更是真挚的朋友!